從波茲南回程的火車上,金黃的陽光灑在不斷撤退的麥田和樹林間,浸潤了青翠欲滴的初夏。鐵軌和車輪碰撞,午后的倦怠彌漫在車廂里。
昏昏欲睡間我有些恍然,在列車的搖搖晃晃中看著對面仍舊認真捧著電腦準備考試的托晨恩,仿佛過去兩天的“漢語橋”比賽,和我們一起為他成為冠軍而激動吶喊的喜悅,是一場將醒未醒又過分真實的美夢。
參加“漢語橋”比賽時的合影
時間的齒輪撥回到三個月前。當“漢語橋”波蘭賽區預選賽的通知發放到我手中時,我心中立刻就有了合適的人選——托晨恩,這個因為課程時間調整,剛剛成為我班級一員的高中生。他是我與同事交接時,同事特別提到的“刻苦努力”的典范;是每一節課都按時出席,也在第一時間打開攝像頭及時回應的禮貌少年。這些深刻的印象幾乎讓我想要當場拍板:就是他了,他就是“漢語橋”比賽的種子選手。
但我也明白,歐洲的學生都很有個性。他們是否愿意報名某項比賽,很大程度上與老師的動員關系不大。發自內心的熱愛和驅動力,才是他們選擇參與的關鍵原因。于是我把這則通知,在符合條件的班級中廣而告之,只是在托晨恩的班級里,我多鼓勵了他幾句,還描述了如果獲得波蘭賽區總冠軍后有機會前往中國繼續參賽的美好愿景。
是的,仿佛那時我便有種不知天高地厚的自信,認定他一定能在波蘭賽區力拔頭籌似的。
兩天后,收到來自托晨恩的郵件:“老師好,我決定參加‘漢語橋’比賽?!?/p>
短短一句話,足以讓屏幕前的我興奮雀躍起來。
上一次深度參與“漢語橋”比賽,還是2019年在阿爾巴尼亞。我先是在賽前幫助兩位大學生選手修改演講稿,準備才藝,其中一位獲得“漢語橋”阿爾巴尼亞賽區大學生組冠軍。數月后我又作為指導老師,陪同阿爾巴尼亞中學生“漢語橋”獲獎選手前往中國參賽。這兩名同學的中國之旅,都成了他們人生中精彩的一頁,也影響了他們未來對于學業和事業的選擇。
時隔四年,托晨恩的積極回應又一次點亮了我的“漢語橋”回憶。既然他有意愿,我也一定盡心盡力。我是多么熱切地希望,這次“漢語橋”比賽,能夠進一步提高他中文學習的熱情和信心,成為他人生中重要的美好回憶。
備賽前期,一切平穩有序。托晨恩自覺主動,演講稿不等我催促,便發來了第一稿,隨后是第二稿,第三稿……才藝展示的部分,恰巧他拿到了父親同事不久前去中國出差帶回的筆墨紙硯,形式有了,內容也很快敲定。只剩下知識問答環節,直到比賽前一周,我們才約好時間,第一次線下見面,為此準備。高挑挺拔的托晨恩在辦公室門口沖我微笑鞠躬,這位溫文爾雅的少年終于跳出屏幕,給了我新的驚喜。線下見面極大的提高了我們的備戰效率,雖然知識問答覆蓋面很廣,我們推進的進度還是令人滿意的。
“哪些民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數民族?”
“修建在世界屋脊上的鐵路叫什么名字?”
“中國傳統年畫中的什么形象代表著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很多余糧和財富?”
一道道關于中國國情、文化和歷史的題目,伴隨著車輪與鐵軌的撞擊聲,在我們筆下一個個攻破。距離比賽開始不足24小時,時間緊迫,我們不得不抓緊從克拉科夫到決賽城市波茲南這五個小時的車程,把復習記憶的課桌搬上火車。一路上,同行的院長和同事也不斷給我們出謀劃策,在許多晦澀難懂的題目上,發明了各種巧妙記憶的方法。
比賽開始前,我甚至比托晨恩還要緊張。分明我已經聽過多次他流利的演講,親眼見過他描摹多張書法練習,卻還是在濃郁的比賽氛圍中不由顫抖,只能通過深呼吸強迫自己平靜。反觀托晨恩,他氣定神閑地研著墨,微閉雙眼輕聲復誦著演講稿,隨后又翻閱起手中厚厚的題庫,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樣,絲毫不受周圍嘈雜環境的影響。
“中國人過生日時,除了吃蛋糕,還有吃什么東西的傳統?”
這是托晨恩在知識問答環節抽中的最后一道題目。題目一出現在大屏幕上,我心中的石頭仿佛落了地。這正是我們在火車上重點討論過的題目,也是我曾在課堂上講過的文化知識點之一。他的表情也瞬間放松下來,自信地給出了答案。加之此前聲如洪鐘、毫不怯場的演講和揮毫潑墨、落筆有力的書法展示,獲得2023年“漢語橋”中學生組波蘭賽區冠軍,他實至名歸。
在“漢語橋”波蘭賽區比賽中的一舉奪魁,并沒有讓托晨恩生出驕傲。之后的課堂上,他依舊準時到課,積極互動,繼續刻苦努力學習。這個夏天,他還積極參與了北京外國語大學組織的夏令營活動,這是他第一次前往中國,在北京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憶。
托晨恩展示書法才藝
像托晨恩一樣,熱愛中文,積極參與“漢語橋”比賽,最后愛上中國的學生,在我的教學生涯中還遇到過很多。在他們身上,我親眼見證過他們為了學習中文付出的巨大努力,也真切感受到他們對中文發自內心的熱愛和追求。
“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早已不止是歌詞中遙不可及的希冀,中文也不再是世界舞臺上的“加密語言”,當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在社交平臺上毫不吝惜地贊美他們眼中的中國,當外國博主將中文流利度比拼作為實力展示和流量密碼時,特別是當自己的學生愛上中文,愛上中國時,對于國際中文教師來說,這一切的因為熱愛奔赴山海,都有了意義。
曾有學生在“漢語橋”的演講環節中深情表白:“我的中文老師幫助我架起了中文學習的興趣之橋?!?span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2em;">其實,從他們走進孔子學院,選擇中文學習的那個瞬間,又何嘗不是為我們這些國際中文教師,架起了一座座連通世界文化和友情的橋梁呢?
民心相通,合作共贏。在我們互為橋梁的時刻,國際中文教師和學生每一點微小的努力,都將點亮橋上的燈火,讓這座橋被真誠和友情包裹,以中文為媒,在世界大同的美好心愿下熠熠閃光。(作者系波蘭克拉科夫孔子學院國際中文教師,曾任阿爾巴尼亞地拉那大學孔子學院國際中文教師志愿者)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