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江(右一)與團隊進行拍攝記錄工作。受訪者供圖
民間藝人載歌載舞。受訪者供圖
來到新疆近13年,王江江的足跡遍布300多個村莊,為2000多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留下了文字和影像素材?!斑@樣不辛苦嗎?你最終想實現什么效果?”不少人對此感到疑惑。
“沿途風景很美麗,無論是自然還是人文,令人難忘。傾心做熱愛的事,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蓖踅f。
出生于河北的王江江自幼喜愛音樂,大學就讀于西安音樂學院,之后前往意大利深造,主修歌劇表演與作曲。在意大利留學近3年時間里,王江江對西方音樂理解漸深,但同時發現,海外對中華文化尤其是相關音樂知之甚少?!爸腥A文化中有這么多的音樂形式,如何讓更多人了解呢?”王江江心底有個聲音在回蕩。
2009年王江江回國,開始了一人一車的“尋樂”之旅。他走過10余個省、市、自治區,學到了不少此前未曾接觸過的音樂形式。一次,他無意間從紀錄片中看到一段維吾爾族老人表演木卡姆的畫面,那一刻,他深受震撼?!澳欠N音樂的代入感非常強,仿佛能直擊內心深處,很容易產生共鳴?!贝撕?,他著迷地搜索各類木卡姆資料,并產生了強烈的沖動:我要去新疆研究木卡姆。
2010年,王江江成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文體局的一名志愿者。剛開始時人生地不熟,但這一局面慢慢由音樂改變?!拔彝ㄟ^音樂認識了第一個朋友,后來又認識了更多朋友,可以說是‘以樂會友’的過程?!痹谒磥?,與音樂的碰撞和人與人相處之道一樣,都是從相互吸引到深入了解,其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和包容。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是集歌、舞、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2005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其音樂結構完整,曲調豐富,節拍和節奏變化鮮明。在若羌縣,每有木卡姆演出,王江江總是第一時間前去近距離觀看聆聽?!澳究繁磉_的感情豐富細膩,有很強的融合性,具有世界性的音樂特點?!?/span>
隨著對木卡姆了解更加深入,王江江也有了隱憂?!澳究返谋憩F形式多樣,不同地域形式不同。除了非遺傳承人之外,還有很多民間藝人懂木卡姆,這項老技藝已經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缺乏系統的音視頻資料去記錄?!?/span>
此后,王江江更專注地研究不同木卡姆的表現形式,在南北疆之間奔波進行系統記錄和整理。他拜訪傳承人、民間藝人,記錄他們的演出,并為他們建立電子檔案。木卡姆成為王江江與藝人們拉近距離、溝通情感的紐帶。同時,他也學會了維吾爾語,并先后創作了40余首頗具地域風情的音樂作品。
2021年,王江江將記錄的資料劃分出“傳承人面對面對話”“非遺展示”等多個欄目,在不同網絡平臺進行傳播,希望能將傳統文化呈現給更多人,引發更多人關注。
曾經,為了追尋音樂夢想來到新疆,而今,新疆已成為王江江的第二故鄉。除木卡姆外,哈薩克族“黑走馬”、土陶制作……這里諸多傳統文化都吸引著王江江去挖掘、記錄、整理?!霸谶@里,我看到了中華文化的多元性和百花齊放?,F在我做的工作僅僅是很小一部分,這條文化傳承保護之路我會一直走下去?!彼f。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